返回首页

陈氏太极拳初学必备基本功?

140 2024-03-14 11:55 admin

一、陈氏太极拳初学必备基本功?

陈氏太极拳初学者必备的基本功包括:站桩、单鞭、云手、搂膝、肘底看捶、提手上式等。

站桩是太极拳的基础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单鞭是太极拳的基本姿势,练习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性;云手和搂膝则是典型的太极拳手势,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调节呼吸。

肘底看捶和提手上式是太极拳的招式,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力量和攻防能力。初学者需要认真掌握这些基本功,从而打好太极拳的基本功坚实基础。

二、陈氏太极拳基本功站桩法?

这是一种修炼内功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帮助拳者提高身体协调性,增强核心力量和动态平衡能力。

站桩通常需要站立在一个固定的位置,通过不断重复某一动作来锻炼肌肉和感官,以达到提高内功水平的目的。

站桩法在太极拳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功,帮助拳者提高对力量、平衡和协调性的掌握。

三、求陈氏太极拳无极桩的正确练习方法?

陈氏无极桩

打陈氏太极无极桩时首先两目平视注远方,凝神片刻返神光,意领气从祖窍降,一下涌泉四梢畅。

无极桩在动作上的要求为:

自然站立,两脚分开同肩宽,脚尖朝前,两膝微屈,两胯微坐,两脚踏地踩实,脚趾自然抓地。头正项竖,下颏内收,舌贴上腭,两目平视。脊柱竖直,松腰下塌,尾间微向下、向前收敛。会阴内收,裆开圆,后腰命门处松开,虚心实腹,胸空微含,身体中正安舒。两臂放松垂于体侧,沉肩坠肘,松腕垂指,手心朝里,周身内外上下松弛舒展。

大无极桩意念:

(1)两目平视远方,可以找一目标物例如:树木,人,只要是一件不动的东西就好,然后凝视片刻。这是为摒除杂念,让心态放松求安静。

(2)目光缓缓收回到眉间祖窍处视为一线,然后两目轻闭,同时以意封闭双耳,也就是听而不闻。此为收视返听。

(3)以意引气从祖窍逐渐下降,经中丹田至下丹田,再分向两腿下降到达脚心涌泉穴,同时全身骨节自上而下地循经窍节节放松并松开,周身筋肉皮肤毛孔也自上而下地放松松开,犹如一团气水自上而下、经体内体表潺潺流淌到四梢。

(4)然后,开始入静,进入无物无我、无形无象、无声无息、空空洞洞的无极之境。

对于无极桩时间上的要求:一般整套功法练习时约10分钟左右,单练此桩时应该在30分钟以上,单练后收功。

陈氏太极拳的无极起势

(1)无极势

①姿势:自然站立,两脚距离同肩宽,两臂自然松垂于体侧,两手心朝内,指尖自然下垂,头正项竖,两目平视。

②要点:顶劲虚虚领起,舌贴上腭,脊柱竖直,腰部放松下塌,尾闾微向下、向前收敛,命门自然松开。胸廓松空微含,虚心实腹,意沉丹田;两胯松开微微下坐,会阴内收自然圆裆,两膝微屈,两脚沉稳踩实,两腿节节放松下沉,脚趾自然抓地;两肩松开下沉,两肘松开下坠,两手松腕舒指,气自然到指梢。其中,应有意识地做到两肩和两胯、两肘和两膝、两手和两脚上下相合,内外相连,意、气、神、形融为一体,则周身自然内外六合。

如此默立3~5分钟,在念止、心静、神宁、平和、体舒、形顺之中渐呈一片无物无我、无形无象、无声无息的空洞觉明景象,四肢百骸感到荡然无存,即进入无极虚灵之境,以静待动。当静至极时,气机一动,遂太极生焉。此时练拳最妙。因为此时你的内心是处在一种完全无外物的状况下,也就是太极拳中所说得:无极。

(2)起势

①外形螺旋路线

动作一:随心意后引,两手先领臂微内旋略朝身后蓄引,再随着心意前上,以腕领臂徐徐地向前上方弧形上掤至腕背高与肩平,舒指自然下垂,两目平视前方。此为“掤劲”,掤点(此点是内劲在该势该处的落点,由意注而显现)在腕背。

动作二:两手十指随跟神心意前趋的引领,渐渐向前平展伸挤。此为“挤劲”,挤点在指梢。

动作三:两腕下坐,十指自然向前上翘,以肘领臂斜向后下方沉着虚灵地掘引至腰两侧,手心朝下,指尖朝前,目视前下方。此为“捋劲”,捋点在掌心。

动作四:随心气下沉,重心下降,双目下垂,松胯下坐,两手沉稳地按落于两胯外侧,手心朝下,指尖朝前。此为“按劲”,按点在掌根。

随即,心气放松,周身放松,两手松腕舒指下垂,复归无极。

要点:

①上掤时,两肩松沉下塌,身体隐隐沉坐,形成对称相开、充满弹性的掤劲。

②两臂前挤时,腰背隐隐后倚,形成“前去之中必有后撑”的沉稳而有弹性的挤劲,同时体现出上肢“梢领、中随、根催”的三节劲。

③后捋时,目光缓缓收回,两肘圆活虚灵,两膝微屈,两胯微坐,形成伸屈自如而有弹性的捋劲。

④下按时,两腿继续屈蹲,两胯继续下坐,身体带动两手下按,意仍在掌根;放松时,要体现出心气一下无不俱下、心气一松周身皆松的松虚之势。起势要连贯圆顺。

意气运行路线:心意后引时,内气由下丹田蓄引至后丹田,手随意动,同时后引;心意上掤时,内气由命门出发,循体后督脉上行至两肩两肘两腕,两腕领气虚虚上掤而形成掤劲;心意前趋,气贯指梢伸挤而成挤劲;心意回引,气从梢端返回两肘形成捋劲;随心意下沉,内气降至丹田,两手领气下按而形成按劲;最后心气一松,气归丹田

陈氏中环混元桩

在练习陈氏中环混元桩是要双手环抱抱腹前,三性归一,一气连,丹田内吸贴于命门,静极生动见真元。

混圆桩动作要求:

双手自体前缓缓上升环抱于腰腹前,指尖相对.相距约一掌宽,手心朝里,松肩沉肘,双臂要圆,背要圆,裆要圆,故而又称三圆桩。再加上无极桩的:(自然站立,两脚分开同肩宽,脚尖朝前,两膝微屈,两胯微坐,两脚踏地踩实,脚趾自然抓地。头正项竖,下颏内收,舌贴上腭,两目平视。脊柱竖直,松腰下塌,尾间微向下、向前收敛。会阴内收,裆开圆,后腰命门处松开,虚心实腹,胸空微含,身体中正安舒。两臂放松垂于体侧,沉肩坠肘,松腕垂指,手心朝里,周身内外上下松弛舒展。)就是混元桩的动作要求。

意念上的要求:

(1)以意引气由祖窍下降,经体前任脉下行至中丹田。再由命门上行至体后夹脊处,分行左右肩井,经两臂贯注到两手劳宫和指梢,两手心与中丹田相对相连。

(2)意气到达中丹田后,三性归一,即内视丹田,内听丹田,内想丹田。静守片刻后,意领肚脐极为轻缓地往里往后吸引,直到吸得不能再吸时(意想中觉得肚脐与命门相贴),腹部自然向前放松(也就是呼),这一吸是有意的,呼是无意的,以后就不再管它了,动就动,不动就守着它,也就是不管动与不动,三性归一仍守着中丹田,忘却鼻息。

时间要求:整套功法练习时此桩约练l0分钟左右,单练此桩时需30分钟以上。单练后收功。

混元桩练功说明:意守中丹田主练气。中丹田的位置在脐内深处,是一个空窍,是先天元气所在之处,婴儿出生,剪断脐带,真阳归于脐内,集中在中丹田。古人云:“真阳在,人命在;真阳散,人即亡”,故称脐为命之蒂,可见中丹田是人生命的根源。古人又把中丹田比土,可生万物,“中央戊己土,万物由此生”。意守中丹田,就是培养先天元气,所以又称“筑基功法”、“入门功法”。丹田呼吸也就是“窍呼吸”,即先天呼吸法。三性归一是本功法的入静方法,内视、内听、内想合一而守丹田,易于入静,效果明显,功夫容易萌动。

四、小说里陈氏太极拳陈氏指谁?

       你好,小说里陈氏太极拳的陈氏:指河南陈家沟的一套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集长拳、炮拳及红拳之术,源自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陈式太极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

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五、陈氏太极拳教程?

第1式 起势 

 第2式 金刚捣碓

第3式 揽扎衣 

 第4式 六封四闭

第5式 单鞭 

 第6式 白鹤亮翅

第7式 斜行 

 第8式 搂膝拗步

第9式 掩手肱捶 

 第10式 摆莲跌叉

第11式 金鸡独立 

 第12式 翻花舞袖

第13式 海底翻花 

 第14式 二起脚

第15式 玉女穿梭 

 第16式 顺鸾肘

第17式 裹鞭炮 

 第18式 护心捶

第19式 穿心肘 

 第20式 揽扎衣

第21式 云手 

 第22式 当头炮

第23式 金刚捣碓 

 第24式 收势

六、陈氏太极拳起源?

陈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据传,陈氏太极拳是由陈王廷(1600-1680)所创,他是一位武术家,同时也是一位中医。陈王廷结合了古代的武术技巧、中医理论以及道家哲学,创立了陈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柔和、缓慢、连贯,强调内外兼修,注重气的培养和运用。它不仅锻炼身体,还注重心性的修炼,强调“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技击原则。

陈氏太极拳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多个分支,其中最著名的是陈式太极拳老架和新架。老架注重实战,动作刚猛有力;新架则更加注重健身和表演,动作更加柔和流畅。

陈氏太极拳不仅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在世界各地传播,成为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陈氏太极拳祖训?

保卫桑梓不受匪盗危害,陈卜成立武学社,兴起世代习拳舞械之风。陈氏第九世陈王廷依据祖传拳术,博采众长,创编了一套既能实战又能强身健体的新拳种,因理根太极,取名太极拳。

陈王廷造拳之后,拳法被陈氏族人世代传承,先后涌现出陈长兴、陈有本、陈清平、陈鑫等一批太极拳大家。他们推陈出新,创编出太极拳大架、太极拳小架等套路。但陈家有一祖训,太极拳不传外姓,直到河北永年人杨露禅的出现。

八、陈氏太极拳脉络?

陈氏太极拳的发展简史及其演变

自陈王庭在16世纪创造一至五路太极拳、一路炮捶后,又创造了刀、枪、剑、锏等器械套路。

刺枪术和八杆四杆术对练套路中运用太极拳术的缠丝劲,开辟了长兵器阴阳变换、刚柔相济的先河。

太极双人推手的创建,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技击实践方法,既不会伤人,又可实际检验武功。

分门别类的太极拳自成体系后,陈家沟太极拳之风顿开,当地歌谣:"喝喝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尚武之风甚盛。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

他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家沟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的杨福魁(露禅),在太极拳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大普及时期。

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受业其父,太极拳炉火纯青,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的有陈仲甡、陈季甡、陈清萍、陈耕耘等。

他除完整保留并传下了祖传拳架外(后人称小架或小圈),且不受其限,多有创新。

他在教授族侄陈耕耘时(因其父陈长兴常年在外保镖,而求教于陈有本),为使耕耘早日功夫上身,将架型予以放大,突出爆发力,创出了独具特色的大架拳法(后人也称为大圈)。

大架拳法后由陈耕耘一支传下,传到十七世陈发科广授门徒,使大架拳法得以光大海内。

陈氏第十五世陈清萍(1795-1868),入赘温县陈家2.5公里处赵堡镇,他在祖传太极拳(小架)套路基础上进行修改,形成了一套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不断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后人称其所传太极拳为赵堡架。

陈氏第十六世陈鑫(1849-1929),字品三,具文采。他感到陈氏太极拳虽经历代口传亲授,然文字著作较少,不利广泛传播。

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闭门著述,费时十二年,完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陈氏太极拳易象数》六卷,全面整理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

著述以易理说拳理,引证阴阳、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帅,为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一座引人瞩目的丰碑。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拳术著作。

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陈氏太极拳做出了杰出贡献。

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授拳,以其刚柔相济,采、挒、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精妙著称。

他以与人为善、武德高尚而受到世人敬仰。他教授徒弟很多,有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很好。

陈氏第十八世陈照丕(1893-1972),字续甫。1928年秋,应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善同兄弟二人之邀,在北平授拳。

有同乡李敬庄(字庆林)为其在《北平晚报》(1928年10月)刊发文章宣扬拳艺名扬北平武界,曾立擂台7天,大获全胜。后被中华民国南京市市长请往授拳,拳踪广远。

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所授弟子中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陈正雷功夫惊人,被海内外赞誉为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

照丕先生武德高尚,诲人不倦,是陈氏太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陈家沟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以及五种推手法、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白猿棍、春秋大刀、四杆、八杆、十三杆等。

九、怎样练习陈氏太极棒?

要练习陈氏太极棒,首先需要学习基本的太极拳动作和原理。通过定期练习太极拳素手套路,掌握身体的柔软与平衡感。

之后,通过学习太极棒的基本动作,如托球、插步、划圆等,以及太极棒和身体的基本配合关系,如手臂的柔韧、腰腿的协调等。

练习时需保持呼吸平稳,注意身体的放松与力量的调节。通过反复的练习和不断的调整,逐渐提高太极棒的技巧和流畅度。

坚持练习,结合教练的指导和修正,不断完善技术,才能真正掌握并提高陈氏太极棒的水平。

十、陈氏太极拳氏与代之分?

当前,太极拳不仅在中国发展迅速,还风靡世界许多国家,如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然而,多数研习者对太极拳的称谓不一,甚是迷惑。某“式”、某“氏”,众说纷纭,究竟哪一个最贴切呢?让我们沿着太极拳发展历史这一脉络去寻找答案吧。

  太极拳原名“十三势”、“长拳”,源于河南温县。长期以来,仅以家族形式一脉相传,本无流派之别,是为“萌芽状态”。清末,杨禄禅、武禹襄将这一技艺带回永年时,当地人称为“绵拳”、“粘拳”、“黏拳”。虽然杨、武二人师承不同,但毫无门派之见,互相切磋交流,过往甚密,禄禅之子班侯曾师从武禹襄,便是最好的例证。他们及其传人没有墨守成规,而是结合实践,深研拳理,对原有拳势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经几代人不懈努力,终使太极拳发扬光大。尤其是武禹襄,首先打破家族垄断的陋习,不拘一格传太极。前三代主要代表人物: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三代三姓,后人称之为“武、李、郝本为一体”,而且,各代均在继承中有创新,有发展。

  杨、武两家的探索各有千秋,杨家传人致力于拳术的传授与推广,武、李、郝则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探讨与研究。因而,同源温县的拳术,经再创造后呈现两种不同的风格。那时,广府南关多是杨家传人,拳架较低,舒展大方,人们称之为“杨架”。城内则是武家拳的天下,拳架较高,结构紧凑,因多为郝为真传人,习惯上被称作“郝架”(武、李家资殷实,不以教拳为业,罕有传人)。“郝架”因其轻灵圆活、步法多变、虚实分明、开合有致,又叫“活步架”、“开合架”。当然,这些名称多出现于民间故事、民间传说之中,史料上鲜有记载。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这其中正孕育着太极拳流派之雏形。

  根据《从古城走向世界》一书中记载,太极拳得名的由来是这样的。

  杨禄禅携子进京传拳,有一次,著名书法家、帝师翁同和观杨禄禅与人比手时,赞叹日:“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圆一体也。”随欣然手书一联赠禄禅:手捧太极震寰宇, 胸怀绝技压群英。 “太极拳”之名由此而诞生。 那么,太极拳有了流派特征,并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始于何时呢?它最早见于清末民初。马立伯先生在《体育旬刊》之《太极拳派别》一文中写道:“近代太极拳共分三派:一曰河南陈家;二日永年杨禄禅;三日永年郝派,即为真先生,而师事李亦畲先生者也。”太极拳鼎峙而三,有了流派之分,称为:陈沟、杨派、郝 (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